緬甸北部的礦床

緬甸翡翠礦老場(產老坑翡翠場區)主要分佈在緬甸帕敢場區,會卡場區,達木場區,沿烏龍河兩側的盆地。這些星羅棋佈的礦坑有許許多多名字。但無論如何您可以看出這些礦坑不是在烏龍河主要兩側,是與其支流密切有關。由於較早發現的翡翠礦坑也比較容易開採,當地人稱之為老場。筆者認為除少量坡積、殘積砂礦之外,緬甸翡翠主要為次生砂礦床。可分為:1)沿烏龍河河床的河漫灘砂礦;2)遠離河床的高低礫石石層砂礦,即洪積砂礦礦床。

(1)高地礫石層翡翠砂礦

該礫石層堆積厚度100—300m,應屬洪沖積成因。過去資料認為是河流階地礫石層不夠貼切。據筆者研究,它在地形上雖分佈於河流兩側,但地貌上已分割成為丘陵,不具備河流階地的形態特徵。礫石層的結構,除了表面屬殘破積物外,自上至下,大致可分為三層。各個地區可能稍有變化。

上層為黃色含翡翠的沙礫層:當地人稱為頭層,易開採,經常發現鮮豔的豆種翡翠,礫石的圓度為次圓至次稜角狀,排列方向不明顯。礫石成分有變質砂岩,石英片岩,綠泥石片岩,它們與翡翠礫石混合在一起,分選中等,直徑為10—20cm不等,大的可達100cm,膠結物為黃色的砂、泥,膠結不是分堅硬,用錘子擊之,易分離。翡翠礫石在該層中分佈不均勻,也不集中,本層總厚度變化與20—50m之間,上部被剝蝕。

中層為紅色砂礫層:顏色呈黃色—棕紅色,與上面一層往往呈過渡關係。礫石圓度與上層類似,為次稜角狀至次圓狀,膠結物為亞黏土至亞砂土,含有較多的翡翠礫石,厚度不一。

下層為深灰色至灰黑色礫石層:此層可找到色好的翡翠。該層總體外觀為深灰—暗綠色,估計與含綠色高嶺石、綠泥石有關。礫石的個體大小不一,翡翠礦石夾在其中,幾乎沒有定向排列。礫石圓度也較差,多為稜角狀,礫石成分有綠泥石片岩、石英片岩、雲母片巖,直徑大小不一,質量高低參差,膠結物為深灰色黏土及砂,為半膠結。本層底部往往含有砂金礦,現今主要開採了這一層。厚度較大,稱為底層。

(2)河漫灘沉積翡翠砂礦比較簡單

主要分佈在烏龍河主河道的兩側,在帕敢場區最為發育。這種沉積砂礦在洪水期淹沒在河水之中,枯水期露出水面。翡翠礫石與其他廢石如漂礫、卵石、砂混在一起,十分鬆散,未有膠結,基本上沒有分層結構。

但這些翡翠礫石的滾圓度較好,以次圓狀到滾圓狀為主。由於未經膠結風化,翡翠礫石表面均比較光滑,所以人們稱這種在河漫灘上沉積的翡翠為水石。河漫灘堆積層厚度不一,在老帕敢地區,厚度巨大,未見到基岩,往往採取時用剷土車大規模機械化開採,談後進行水選和人手分選。在有水時,要採取引水,隔河的方法,將河水抽乾再進行開採。

在河水淹及的地方,過去採用浸水撈石的方法進行開採,十分辛苦,現在今本上採取半機械化方法進行開採,一般認為翡翠水石質量較高。

緬甸北部礦區分佈:

從場口來看,緬甸翡翠產地也稱礦區或場區,共分六個場區,每個場區又分許多場口。各個場區所產翡翠,外觀、質量、顏色都有各自的特點。根據場區場口所翡翠的特殊性,來觀察判斷這塊翡翠是否可賭。場區又分老場區、新場區及新老場區。六個場區分別為:

老場區,(也稱老坑老廠〉
①怕崗場區,著名場口有灰卡、木那、大谷地、四通卡、帕崗等28個以上場口。
②木坎場區,著名場口有大木坎、雀丙、黃巴等14個以上場口。
③南奇場區,著名場口有南奇、莫罕等9個場口。
④後江場區,著名場口有後江、雷打場、加莫、莫守郭等5個以上場口。
新場區,(也稱新坑新廠〉
⑤新場區,著名場口有馬薩廠、凱蘇、度胃、目亂崗等11個以上場口。
新老場區,(也稱新老廠〉
⑥新老場區,著名場口有龍塘場口等。 

相關知識